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全国水土保持大事回眸
文章来源: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添加时间:2011/2/23 15:35:34

                   全国水土保持大事回眸

 2010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践行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土保持法》修订工作圆满完成,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水土保持法修订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在水利部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协调和积极争取下,水土保持法于12月25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历时五年的修订工作圆满完成并实现重大突破,重点条款和内容得到最大限度保留,在行政许可、规划、政府目标责任制及行政处罚等多方面取得突破和加强,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为今后的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将对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加快。2010年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安排7亿中央投资在70个县开展治理,目前项目总体进展顺利,甘肃等省已全面完成治理任务。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稳步推进。在重点工程带动下,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85万km2,治理小流域3250条,新建淤地坝268座,治理崩岗1674个,全国生态自然修复步伐明显加快,已有27个省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累计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km2,其中40万km2生态修复面积初见成效。在京、浙、渝等地开展的81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全国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800多条,建设理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成为各地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有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水土保持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三同时”制度进一步落实。在去年启动第一批510个能力建设县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明确要求,狠抓典型和薄弱环节,使活动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各地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全国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3万个,其中水利部审批大中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65个,编报率达到90%,开发建设项目拦渣率达到95%以上,植被恢复系数、扰动土地治理率均在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
    基础性工作继续加强,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我司会同规计司、水规总院共同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作为部里四大基础规划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开展的集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为一体的全国性水土保持规划,将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科学发展提供规划保障。《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全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等重要规划也已编制完成。同时,抓住我部开展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机遇,同步开展了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普查,完成了试点和培训工作。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完成,重点建设了淮河、松辽、珠江、太湖四个流域中心站、18个省级总站、75个分站和738个监测点。此外,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已颁和在编水保标准达51项。水土保持资质管理工作更加严格,年内共受理了2020项行政许可申请,依法对20余家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资质单位做出了降低等级或不予延续决定。 
    历时三年的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取得丰硕成果。自2008年水利部全面启动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以来,各地面向社会各界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是国策宣传教育行动的收官之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成效斐然。利用水土保持法修订的机遇,精心策划,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专题讲座,各地也积极面向高层开展宣传,实现了水保国策宣传进人大、进党校、进政协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面向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和生产建设单位,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建设水土保持户外教育基地70多个,23个省面向社会发布了水土保持公告,10多个省编制了水土保持教材和科普读物,800多万中小学生接受了水土保持教育。

 

□ 栏目分类
更多>>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水电论坛 | 协会概括 | 水土保持及应急 
北京中水投水利研究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信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9048901
联系电话:010- 68690617 E-mail: 228440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