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信息网 > 典型风采展示

              粤北明珠  水电瑶乡

         ——记乳源瑶族自治县小水电建设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广东粤北山区,是集“老、少、山、边、穷”于一身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所辖9个镇,总人口20.69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48万人,占11.98%;农村人口16.7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76%。全县幅员面积2227平方公里。 

乳源瑶族自治县内地形复杂,西高东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为73.28%,多年平均降雨1883mm,境内溪流交错,落差较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小水电开发条件得天独厚。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有南水河、大潭河、杨溪河、新街河,集雨面积40-100平方公里河流有5条,据最新河流规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6.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容量52.86万千瓦。乳源瑶族自治县建设水电站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41年县境内就兴建了洲头津水电站,装机容量30匹马力,是广东省第二座,粤北第一座水电站。改革开放以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小水电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县级的先进行列,1989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1993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以水电为龙头,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决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全面协调农村水电建设。特别是1996年省人大又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决议》,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兴建小水电的积极性,在农村水电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十五”以来,全县农村电气化建设又跃上一个新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县已建水电站达418座,总装机容量达53.08万千瓦(包括省属南水电厂7.5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电站有两座共12.5万千瓦;装机容量10000-50000千瓦的电站有6座共11.1万千瓦;装机容量10000千瓦以下的电站有410座共29.48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居全国之首。这些电站的设计形式多样,经济成份也较复杂,有国营、集体,股份及个体等。

2008年,全县1106个自然村通电率达100%,通电用户达50136户,通电率达99.73%;全面完成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和输变线路建设,提高了农村用电质量,输变线路综合网损率9.6%,电压合格率为97.6%。全县总用电量5.28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2455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880千瓦时,农村电气化水平有较大提高,2006年还获得“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

一、小水电建设主要经验及做法

⑴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组织落实。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成员包括水利、发改、供电、财政、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水电农村电气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各部门领导对电气化建设工作的行政领导责任。由县水利局负责指导电气化建设,肩负起依法行政和加强电气化建设管理的责任。各部门的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各负其责,使电气化建设做到有条不紊,真正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保证了电气化建设各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

 开发与保护并举,走科学发展之路。

水电资源开发必须符合水资源规划和河流规划,要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生态资源,禁止无规划的盲目开发,特别是我县利用少数民族自治法,通过立法加强以法治水、以法治林的力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增加了林业、水利建设的投入,形成了“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良性循环,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去年,县委、县政府又把建设“绿色乳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今后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确定了方向。

⑶ 严格执行基建程序,严把工程质量关

对被列入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的,严格按基建程序办理。首先,抓好项目的规划、申报和审批。严格按上级要求编写规划报告,并与县的河流规划紧密结合,确保规划的客观与科学。同时抓紧抓好项目的上报审批工作,规定必须具备各项基建手续才能开工。其次,在项目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按基建工程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基建程序,严把质量关,确保项目按期按质完成。通过电气化建设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全县电气化建设工作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有力地推进了乳源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进程。

⑷ 解放思想,拓宽筹资渠道。

乳源瑶族自治县电气化建设项目较多,需要资金数额巨大,在实施电气化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为加快电气化建设步伐,提前完成达标任务,乳源瑶族自治县坚持执行鼓励电气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贯彻执行省人大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决议,切实贯彻执行多家办电和“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及“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广辟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鼓励股份合作制、集体或个人投资办电站,为全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电气化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⑴ 小水电成为全县重要经济支柱

乳源瑶族自治县制定一系列开发政策,统一规划、分级办电,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形式多样化,推动集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小水电开发促进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农村水电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推动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及“十一五”前三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7%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61亿元,县财政收入2.04亿元。全县小水电总发电量约14.55亿千瓦时,按提价后上网电价0.4192/(含税)计,电力销售额达6.1亿元,其中上缴县财政754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6.9%,农村水电税收是县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可以说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名副其实的水电财政县。

⑵ 小水电建设带动外向型工业腾飞

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坚持工业立县,通过打好水电能源牌,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拉长产业链,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农村水电的快速发展,使全县水电每年有8亿多千瓦时的富余电力输送到国家电网。乳源瑶族自治县确立了“让外商发财、求当地发展”的观念,把优惠的电价作为招商引资的王牌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引进了一批外来投资企业,形成了“洼地效应”。这些企业在乳源进行低成本扩张,加快资本积累,形成比较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抢占竞争先机。如1998年引进的东阳光实业总公司,19991月建成化成箔生产基地并于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该公司以化成箔为主导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了亲水箔、光箔、电容器、磁性材料等八大系列产品。从2001年开始以每年产值递增60%的速度发展。其中化成箔基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基地,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中高压化成箔生产基地。化成箔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3000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8个分厂的高科技工业城。公司进行二次创业共投入16亿元,建成十大工程项目,到2008年底,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2010年将达到100亿元,到时将解决就业6500人,创造税收3亿多元。张德江副总理、黄华华省长到乳源调研时对该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乳源东阳光实业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厂带活一个山区县的典型”。另外,还有三协电子厂、中顺造纸厂等,这些外向型企业落户乳源,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外向型企业吸纳近10000名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⑶ 小水电建设加快了农村的脱贫奔康步伐

以水电和外向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崛起,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于农村的脱贫奔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小水电的建设促进了当地农村交通、通讯、供电、水利事业的发展,县各镇、村多渠道筹集资金,或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兴建小水电站,增加了乡镇、村委会、村小组甚至是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县9个镇,40个村委均有自建的小水电站或股份,解决了240个自然村的脱贫问题。其中洛阳镇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5万元,其中行政村集体最高年纯收入可达50万元,村小组集体最高年纯收入可达26万元,这些集体收入主要用于为村民办实事,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补贴电费等。洛阳村委会将装机容量900千瓦中的一半转为股份制,发动村民入股电站,仅此一项村民每人每年增加收入400元。

⑷ 小水电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① 乳源瑶族自治县确定以开发小水电为主的造血型项目,帮助发展镇和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将水电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实行帮扶的办法,发展县内的横向经济联合,巩固小水电开发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火车头的地位。

② 小水电建设大大的改善了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开发小水电,不仅使偏远山区的农民用上电,而且带动了这些地区的交通、电信、水利事业的发展。在偏远山区每建设一座水电站,都会带动当地“三通”,即路通、电通、电话通。还有在教育、有线电视、饮水、合作医疗、奔康房建设方面都来自小水电的大力支持,例如我县洛阳村集体有一个900千瓦的水电站,年收入约100万元,村民每户每月免费使用15度电,超过部分按0.25元每度计费;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全部由村委承担;建奔康房的农户每户可得1万元的补助;村里的水利、交通、有线电视等事业全部由村委承担,小水电建设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

③ 小水电发电企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机会。全县418座电站共吸收职工6300人。其中70%以上职工是来自农村的青年。

⑸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农村用电普及,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利用廉价的小水电电能,以电代柴实行电炊的农户越来越多,有效地控制了乱砍滥伐,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起到明显的作用。乳源瑶族自治县把农村水电开发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良性循环,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08年全县小水电代燃料的农户达到14595户,占总户数的28.3%,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减少了空气污染。由于电力广泛进入了农民生活领域,对保护森林,保护水土,促进生态平衡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⑹ 水电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农村水电的开发建设,扩大了全县的通电面,用电普及率不断提高,交通、通讯不断改善,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村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娱乐设施遍布城镇乡村,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使长期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区农民过上了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生活,农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发展趋势

乳源瑶族自治县已开发完成总装机容量53.08万千瓦,水电开发基本接近尾声,今后的主要发展应向加强管理、挖潜增效方面转移,主要有:(1)继续抓好小水电的清理整顿工作,这是当前小水电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要逐渐建立长效的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保持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2)搞好整体规划,对电站进行挖潜改造,一批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电站目前已是设备残旧,效率低下,弃水严重,可进行更新扩容改造。(3)搞好小水电输电线路改造,解决小水电送出“瓶颈”问题。(4)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吸收和引进各种高新技术和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小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努力提高小水电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减少运行人员,提高效益。

□ 栏目分类
更多>>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水电论坛 | 协会概括 | 水土保持及应急 
北京中水投水利研究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信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9048901
联系电话:010- 68690617 E-mail: 2284408808@qq.com